而在新兴市场发展转折必将对中国构成重大冲击的背景下,采取这样的措施主动挤泡沫,又何足为奇! 进入 梅新育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兴市场 。
在此基础上,政府要运用国土规划、产业政策、财税、金融等手段来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优化产业布局,减少污染排放。丁宁宁表示,目前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政府管得太多,统得过死,表现为:行政审批过多、市场准入门槛过高。
当下,民间资本投资实业依然存在手续繁杂、行业壁垒、融资困难等问题。丁宁宁最后说,对于涉及公共安全、有限资源、环境保护等社会、经济领域的问题,行政审批或者说行政许可,是各国普遍使用的一种及时有效的事前控制手段,只是这一手段如果运用得过多、过滥,反而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丁宁宁指出,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来临,单纯依靠传统产业的数量扩张已经没有出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迫在眉睫。丁宁宁说:放开交通领域的审批事项,不仅对民间资本有吸引力,同时也有助于缓解交通建设资金压力,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他认为,第三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以鼓励居民消费、加快科技进步,还有利于正确引导投资,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这几条政策都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干货。因此,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目前,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地方政府,对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解还有不小距离,尤其在诸如土地、户籍、社会、医疗卫生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的设计上。
据悉,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或将在近日举行,究竟会拿出怎样的实施方案,万众瞩目。为此,笔者认为,当下最为重要、最为紧迫的,是在确立新型城镇化宗旨及核心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城镇化发展的观念与经济政策。但城市化中最为实质性的问题,比如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更严重的是,不仅一些地方政府把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看成快速扩张城市及增强地方投资力度的机遇,而且不少研究人员也把城镇化看成城市投资快速增长及住房巨大潜在需求增加。
在这些错误的发展思路下的城镇化,只会重走前十年房地产化的老路,一旦中国经济出现周期性大调整,这种房地产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所隐含的所有问题与风险都会暴露出来,中国经济就很可能面对巨大危机及严重衰退的风险。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及农业部等部门的主管官员,近期也纷纷接到一些地方政府邀请调研项目,希望获得更多土地进而进行更快的城市扩张。
可以说,随着十几年来国内各城市数十倍的扩张,中国的GDP快速增长,一部分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有所改善了,城市化率也提高了。现在最为关键的是,该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回顾近三百年的世界近现代史,城市化之所以能够推动欧美国家的经济繁荣及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城市化能够加快人、物、信息、资本、思想等要素的流动,集约化使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节约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提升经济效率,增加人类经济生活的福祉。试想,如果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仍然还以政府计划的方式来推行,又岂能走出新路?正因为当前中国的城镇化不是市场经济演进的结果,而由政府部门设计而成,所以各地方政府总把城镇化视为加大投资力度的机会,视为现有城市快速扩张的造城运动,并想方设法通过这种城镇化来刺激当地GDP快速增长。据笔者判断,最为重要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争论。
中国城市化率提高,也只是统计意义的上升,而非实质意义的改善:城市化率与城市人口户籍率相差17%。比如中国,从住房制度改革起,城市化进程就已经开始了。近十年来北京城市规模扩张了数十倍,而这种扩张更多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进行的。这种城市化无疑是不可持续的。
可见,当前对城镇化发展方向的争议,其实也是未来经济发展路向之争,所以万万不可小视。建设农民市民化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更多应通过市场方式来推行,而不能建立在政府的计划经济思维上。
1993年,北京三环路才刚修成,那时四环路之外还算是城外,当时人口为1000多万,但是如今北京已建成六环路了,全市人口更已增至2000万以上。先要牢固地树立起一种新理念,健康发展的城镇化,更多是通过市场方式来推行,而不是建立在政府的计划经济思维上的。
而随着近十多年来住房市场的高速发展,城市楼价快速飙升,中国城市化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期。再清楚不过,要使中国新型城镇化摆脱过往的路径依赖走上健康发展之路,非得尽快从理论上正本清源不可。事实上,前十多年的城市化,更多是把农民排斥在城市之外的城市化,是城市的房地产化。政府要做的,不是制定城镇化规划方案,而是先确立一系列关于城镇化未来发展的法律与制度,并着手对现有不合理的法律制度作重大改革,为以市场方式来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扫清障碍。据悉,浙江、广东、山西、四川、贵州、江西、广西、陝西八省近期列出的投资计划总额超过20万亿。不过,城市化的这些经济性却有多种实现方式,方式不同,结果当然也就很不一样
我认为这是十分正确的。城镇化不应被视为一个独立的过程,而应把它作为支持经济结构变革的一种力量。
如果在下一个十年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城镇化将是重要因素。中国领导人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的确,交通拥堵和城市规划不善也是潜在的问题。中国同样面临这些挑战,但我认为,中国不会落入城镇化的这些陷阱。
中国城镇化有很大潜力。城镇化过程中,应妥善地规划城市空间,注重城市生活质量。作者为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报驻美国记者吴成良采访整理来源:人民日报 进入专题: 城镇化 。一些经济体经历坏的城镇化,是因为人们在没有就业的情况下涌入城区。
与城镇化的推进相并行的,必须有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的引擎。城镇化将为中国提供可持续动力,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中国社会转型和进步的契机。
总之,我认为,竞争、市场化和创新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词。挑战在于,如何让城镇化进程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城镇化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现代经济的根基。在出口需求低迷的情况下,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主要来自国内需求增长。
要避免这种不良后果,城市须有良好的规划、公开透明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以及完备的基础设施。应制定规章制度确保城市建筑达到节能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经济体在城镇化中也出现城市贫困、高犯罪率、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规划得到有效执行,中国完全能够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化探索中取得成功。
我预计,中国城镇化将继续扩张,不断吸纳农村劳动力,在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方面将有巨大的投资需求。中国新一届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实施十二五规划业已确定的许多改革议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十二五规划就这些方面的必要改革做出了非常好的部署,这是一份非常全面的路线图。因此,就长期经济增长战略而言,中国更加倚重生产效率和增加值的提升。
公共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也要有好的规划和投资。而这要求国内市场竞争、合理的监管政策、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创新的支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